发布日期:2025-04-14 06:36 点击次数:136
4月1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北京十三陵附近放飞了一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雕鸮,这是北京地区体型最大的猫头鹰。
雕鸮回归自然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据参与救助的热心市民陈京明描述,3月8日上午,后海水面附近的乌鸦群从树上驱赶了一只体型比较大的鸟,它被乌鸦攻击后落水,始终无法蹿出水面。“这只大鸟就开始从水中央往岸边游,我和现场的另一位热心市民把它捞上来,并联系了警方。”
康复师为雕鸮进行治疗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随后,这只雕鸮被送至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接受救治。接收后,中心对伤病雕鸮做了全面检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高级康复师周蕾告诉记者,初次体检时,雕鸮的整体状况尚可,但精神有些萎靡,血检显示白细胞略高。随着时间推移,它出现了左侧第二趾轻度肿胀、腿部和翅膀肌肉颜色异常、不主动进食等问题,中心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药物治疗。
“所幸经过两周多的康复,落难雕鸮的血检结果和肌肉颜色恢复正常,并开始主动进食。最近,它也通过了放飞前的科学评估,终于可以回归了野外。”周蕾说。
康复师给雕鸮喂药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据介绍,猛禽处于食物链顶端,在控制啮齿类动物数量、维持环境健康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每年,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接收到的因意外受伤而救治的猛禽占比26%。由于栖息环境的变化,一些猛禽可能会与建筑物发生撞击。恶劣天气也会给它们的生存和迁徙带来挑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虚弱、骨折、断羽等情况。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郑智珊表示,自中心2001年成立以来,共接收救治猛禽40种近6200只。“在国际爱鸟日这天放飞雕鸮,体现了全民保护鸟类的成果。这些努力不仅保护了鸟类多样性,也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梦爽 通讯员崔柳静)